作為本次省級賽事的舉辦地,職業教育為何在這座浙中縣城如此火熱?這座城市的底氣從何而來?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素有「我國五金工匠之鄉」美譽的永康。
這兒具有5萬余家五金製作類企業,是全國最大的五金出產基地和專業商場。在永康市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前的廣場上,赫然樹立著一座紅白相間的雕塑,其上還有一面寫有「國際五金之都」六個大字的巨幅廣告,彰明顯這個城市的大誌和抱負。但一起,永康想完成跨過展開,亟待處理一個人才保障問題:怎麽培養更多技術型人才,服務區域經濟轉型晉級和製作工業技術立異?
發放8.4億當地專項債券;占地581畝、出資31.7億元;試行教師報備員額製每年提供100多個編製……近年來,永康市人民政府把「打造全省一流技師學院」作為新時代五金工匠培養工程的主攻方向,舉全市之力建造永康五金技師學院。上一年4月,該學院成功入圍全省10所一流技師學院建造單位,成為全省僅有當選的縣(市、區)級技師學院,通過6年時刻完成從技工校園到全省一流技師學院的快速蛻變。
浙江是我國變革開放的先行地,浙江的職業教育緊緊伴隨浙江經濟社會的展開,從弱到強,不斷適應浙江經濟社會展開的要求,培養了一大批支撐「浙江製作」興起的技術技術型人才。通過調查五金工匠培養的「永康形式」,以小見大管窺浙江職業教育的展開之路。
才有所長,名動天下高二生被高校和企業瘋搶深夜11點多,永康五金技師學院的實訓大樓仍舊燈火通明,省賽臨近,集訓隊的選手們正在分秒必爭的刻苦練習。
走進一樓大廳,擡眼就能看到一整面墻的「金牌榜」,駐足數了數,「上墻」的金牌選手、金牌教練共有22位,他們的名字、相片、獎項簡介彰明顯一代代年輕人的奮鬥和榮耀,也鼓勵著後來人續寫願望。
高二學生李基輝的相片,還沒來得及更新上墻。在202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術大賽「工業產品設計與創客實踐」賽項中,李基輝榮獲該賽項全國一等獎(第三名)。
沿著樓梯走到二樓出口處,又是一處金光閃閃的榮譽墻,擺放著眾多獲獎證書和獎杯,李基輝指著最上面一排的一座水晶獎杯對記者說:「這個,便是我的獎杯。」
回想得獎時的情形,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術大賽優異輔導教師獎」的應一晟至今難掩激動心情,「在學生時代我也曾參加過此賽項,當時拿了全國二等獎,一直留有惋惜,後來我通過人才引進回到了母校,成為了實訓輔導教師。通過一年半的刻苦練習和不懈盡力,總算帶領學生拿下了全國一等獎。」
「技術傳承一代接一代,這個實訓中心應該共有五代人了,我算第二代,咱們這從不缺金牌選手、金牌教練,咱們不僅要為永康培養高水準的工匠,而且要向我國甚至全球輸送第一流的技術人才。」實訓中心領隊教師蔣進的話語裏盡顯底氣。
上一年,金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了2022年首屆「八婺大金匠」「八婺出色金匠」培養項目當選人員名單,蔣進名列其間。蔣進說:「我結業於金華市技師學院,當我仍是學生的時分,就從教師那學到一句話『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從咱們大樓走出去的人,都是被高校和企業瘋搶的,現在有的人是拿高薪的企業技術骨幹,有的回校園當教師,有的保送升學,等等,大家都有很好的展開。」
據悉,李基輝現已被保送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蔣進介紹說:「獲獎消息傳來後,好幾所高校都來聯絡基輝,浙江機電職院教師更是當天就趕到了校園,還有不少企業拋來了橄欖枝。但現在他仍在刻苦練習,由於作為國一選手,接下來這位技術健兒將盡力奔赴國際技術大賽。」
徹夜燈明,點點燈光下,實訓室裏升騰起來的,不僅是選手們的實訓熱心,還有他們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力!近五年,該學院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術大賽上先後斬獲14金8銀8銅。
當許多本科結業生還在為「脫不下的孔乙己長衫」而苦惱的時分,這些技師學院的學生更像「追光者」,一頭埋進實訓車間,拿下一個又一個獎杯,贏得一張又一張證書,不斷豐富著自己的簡歷,以點滴堆集為未來加碼,用汗水拼出一條陽光大路。
二十出頭,年薪百萬校企共建打造「實踐」課堂除了實訓隊選手,永康五金技師學院其他學生的就業也不愁。副校長吳勇說:「結業季,咱們都不必辦招聘會,學生都提早被企業訂走了。近三年,學院結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達99.8%,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2.3%。」
該學院每屆學生約兩千左右,其間很大一個出口是訂單班培養。現在,已建成「王力模具班」「飛劍智能製作班」「步陽工匠班」等訂單班6個,每年為企業輸送高技術人才上千人。
從永康五金技師學院出發,驅車20分鐘,記者來到了步陽集團有限公司總部。樹立31年的步陽集團,上一年上交國家稅收8個億,多年名列永康的交稅第一。行將高三結業的朱坤奎就在這兒實習。
「我是機電專業的,在校學習2年,在企業實習1年,之前一直在車間跟著教師傅學習,十幾天前,轉到了出售內勤崗位,製作工藝、產品款式、特殊資料、下單規範等等,我都逐步把握了。本年還參加過招工,招進了20多個人。」朱坤奎介紹,僅實習期間他就拿到了四千左右的薪酬,轉正後的待遇會提高,而那些高檔工班、技師班結業的學長們收入更高。「我有位學長,也從車間技術人員轉崗當了出售,派駐到外面就事處了,幹得好的話,一年薪酬能拿到一兩百萬。」
步陽智慧門業研討院院長胡金奎說:「咱們和技師學院的協作現已許多年了,起因是不少職工的子女在那個校園,就想吸納步陽人的二代。現在,除了學生來咱們企業實習,咱們董事長及行政、出產、技術方面的專家也被該校聘為兼職高檔講師。」
在胡金奎看來,與高校結業生相比,技師學院的孩子相同潛力無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專業方面,只需肯學,總能成長起來的。咱們更看中新職工是否有一顆上進心,是否能吃苦耐勞,是否有好的交流表達能力。訂單班裏邊也有不少好苗子。」
步陽,只是永康五金技師學院「雙元共育」完成校企「雙贏」的一個例子。
據悉,該校現已和步陽、哈爾斯等超百家規上企業深度協作,展開「雙環境、雙導師、雙崗位」育人,施行「新式學徒製」培養形式,根據需求展開訂單式訓練、委托式訓練,完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
為了培養能操作、能設計、能立異、能協作的「四能」高技術人才,學院正在盡力將出產線搬進校內,現在已建成實驗實訓場所50余個,立異樹立「技術難題攻關、新品研製實驗、技術人才練習」三大類功用場,真刀真槍展開實踐,產出被商場認可的效果。比方,該校師生技術團隊為吉祥汽車研製的工裝夾具能將一套產品加工時刻由本來的5分鐘縮短到2.3分鐘,出產功率提高了50%以上。
憑仗在校期間不斷打磨的商場敏感度,除了就業,結業生創業份額也不低,現在該校結業生中先後走出6500多名企業家。
技師院校要培養什麽樣的人才?關於這一點的爭論,伴隨著職教變革之路。 「校園育人最理想的狀態是引領和推動工業的展開,但五金工業設計變化快,產品周期短,這個只能是理想化的方針。咱們校園這麽盡力了,仍是跟在企業後頭,但咱們至少要跟上不拖後腿,師生要抓住學習把握最前沿的技術。」永康五金技師學院黨委書記夏其明說,不論學歷凹凸,一線教師都必須下沈到企業,如此才能與企業人才需求真正接軌。
「技師院校的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一頭連著校園,一頭連著企業,兩者命運是結合在一起的,咱們這類校園的生機就在校企協作。按誰的規範來培養人?不能只站在校園看職教,而要站在經濟社會工業展開的角度看,依照行業的商場的規範來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成才。」夏其明說道。
博士組隊,技術攻關工程師智庫為行業賦能6月13日下午,「永康五金技師學院數字經濟工業學院」「永康五金技師學院新凱迪學院」「數字技術研討所」「新凱迪數字化班」一並揭牌。
除了共育人才的工業學院,為何還樹立了研討院?由於技師院校不僅是高檔技術人才的孵化地,仍是深受永康及周邊地區企業信賴的技術難題攻關地。
該校科技處負責人胡天喜是校園引進的第一位博士、正高檔工程師,45歲的他曾擔任過高校教師、企業高管,雖說終年在外地,但刻在骨子裏「永康話」卻透著濃濃的鄉情,「我現在是兩城生活,妻子孩子還在上海,回來是看到了永康五金工業展開的本土優勢,認同校園『技術+研討』的職業教育方向,貢獻一己力,帶動一批人,反哺家園、建造家園。」
上個月,在以「技術交融·賦能聯合」為主題的第二屆永康工程師大會上,正式樹立由永康五金技師學院博士後工作站牽頭的「永康市工程師智庫服務團」,胡天喜博士就任首屆團長。
胡天喜說,自2020年召開首屆永康工程師大會以來,永康就在全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縣市,在省內率先樹立工程師智庫、工程師學院和工程師協會。現在,工程師智庫已吸收200多名優異工程師及專家。「圍繞推動五金工業轉型晉級、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推進數字化應用、展望工業展開趨勢等方面,工程師智庫服務團能做的事許多。」
其實,早在市級工程師智庫服務團樹立之前,作為校園博士後工作站負責人,胡天喜和團隊另4名博士,每周至少一次走訪企業,瞄準企業「研製難」堵點,堅持「將專業建在工業鏈上,將工作站建在出產線邊」。胡天喜團隊的到來,讓企業的痛點找到了突破口,「從企業了解了具體問題後,咱們會對接相關科研院所或廠家,做好橋梁和樞紐的作用。」
此外,作為校園教師,博士們也讓學生有了「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提高。
從最開始的技術型,到後來的高端技術型,再到現在的高素質技術技術型,對職教人才的知道逐步加深,一起也經受著實際的不斷檢驗、追問。技術技術型意味著技術和技術的融通是個趨勢,企業要求一線職工不但有技術,還要懂編程、會調試,而有的崗位對操作人員的知識要求更高。包括胡天喜在內的博士們不止想服務當地經濟,還想培養大國工匠。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快速展開,作為與經濟社會契合度最高的職業教育理應緊跟時代展開,培養『技術+研討』的高技術人才。」胡天喜說,當地工業興隆離不開技術人才,大批技術嫻熟、手工高超、能夠掌控現代化設備的技術人才隊伍,也是是完成當地經濟轉型晉級的基石。
職教配套,共富先行廣域協作「共振」打造技工搖籃打造技工搖籃,不局限於校園圍墻內。永康五金技師學院在內的技工院校的育人規模擴展到了校外、市外。
現在,永康市暢通工業工人「才富雙收」的成長通道,本地企業中有50%以上的高技術人才參加過學院的技術訓練,技術應屆生月薪可達1萬元以上。其間,來自江西省吉安縣的10名結業生全部在永康就業,有8位自主創業成功成為企業主或許公司高管,2位同學成為企業技術骨幹,年收入在20-70萬。
共同富裕願景下,永康還通過省際協作,應對人才缺口應戰。當地聯合中西部地區,推動西部學子「東遷」進入永康市的職業院校與相關企業,學習職業技術知識、進行在職訓練,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術人才。西部的學子通過在永康職校的學習和企業的鍛煉之後,政府也將鼓勵一部分優異技術人才返鄉就業、創業。
現在,永康現已探索樹立跨省異地學分互認機製,與雲南、貴州、四川、安徽、江西等5省職業院校聯合辦學,方案每年訓練7000名至8000名技術人才,力求每年為西部處理高質量就業4000人以上,處理東部技術人才需求8000人以上。
聯合6所國際知名院校樹立國際學院,提高學生國際化;與西安電子、浙工大等高校及德國西門子等國際500強企業協作,高起點建造「五金智能製作中心」和「現代五金工業研討中心」;與雲貴川皖贛等5省6院校簽訂協作協議,聯合培養適應力更強的高檔工、技師……廣域協作「共振」,高技術人才培養力度的不斷加大,讓永康五金「出海」之路行穩致遠。
|